档案事业发展能力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?
以下内容节选于《徐拥军.十五五”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“能力建设”转向[J].档案与建设,2025(1):7-15.》,经作者同意,转发供兰台同仁学习、参考。
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。“十五五”时期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,务必要紧扣中国式档案事业现代化这一宏伟蓝图,矢志不渝地朝向建设档案强国的长远目标迈进。在“十五五”时期,档案事业需要从传统的静态“体系建设”转向动态“能力建设”,以适应新阶段的新要求。
图1 档案事业发展“能力建设”框架图
其中,“能力建设”应当被确立为核心发力点和战略重点。在发展目标上,通过全面推进“能力建设”,推动传统体系向高效能体系的转型升级,实现档案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突破式发展,迈向建设档案强国的目标。在主要任务上,“能力建设”的基本框架由“四大业务能力”(档案治理能力、档案资源管控能力、档案利用服务能力、档案安全保障能力)、“三大支撑力”(技术支撑力、人才支撑力、产业支撑力)和“两个外向力”(文化传播力、国际影响力)等部分组成。
首先,在基础业务层面,注重全面提升核心能力。这是档案事业“能力建设”的根基所在。核心能力的构建依托于“四个体系”转化为“四大业务能力”:一是强化档案治理能力。通过健全法规政策体系、优化管理流程和提升组织协调水平,切实增强政策执行力和跨领域协同效率。二是增强档案资源管控能力。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,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科学方法实现资源的全面整合与优化配置,提升档案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可持续性。三是优化档案利用服务能力。通过聚焦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,推动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共享,不断提升档案的开放程度和服务效能,更好地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维需求,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。四是夯实档案安全保障能力。构建全面、系统的安全防控体系,确保档案资源在存储、管理和利用过程中长期保存、安全可控,适应数字化转型中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环境。
其次,在支撑业务层面,构建强大的发展动力。这是档案事业“能力建设”的重要保障。具体来说,第一,以技术支撑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度应用,加快档案数字化、数据化、智能化转型,推动档案管理与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,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。第二,以人才支撑力提升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观能动力,需要从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入手,重点通过完善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机制,激发档案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,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持续而强劲的智力保障。第三,以产业支撑力提升档案事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力,充分挖掘档案产业链的潜力,不断延伸档案产业链条,打造经济与资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,吸引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参与档案事业发展,打造多元化、专业化的档案服务生态系统,为档案事业注入强劲的市场化动力。
最后,在外向发展层面,扩大档案事业的内外影响。通过增强文化传播力,不断促进档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使档案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。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,档案领域应立足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职责定位、把握历史主动,充分释放文化传播的潜力与活力;通过增强国际影响力,不断提升中国档案事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,彰显档案事业的全球价值。档案机构须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,在融入全球治理中贡献专业力量。同时,深入总结中国档案管理实践经验,学理化阐发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实践逻辑,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。
综上,以“能力建设”为核心谋划“十五五”档案事业发展,不仅延续“十四五”时期“体系建设”的成果,增强其灵活性与适应性,还将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,助力档案事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,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坚实力量。当然,本文提出的档案事业“能力建设”转向及其框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,意在为档案事业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路径选择,希望能够引起档案学界和业界更多思考与讨论,共同为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。
全文详见:学术新知 | “十五五”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“能力建设”转向
作者:徐拥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
加小双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